分類
文章查詢
文章標籤
中國風裝潢在室內設計上線條極具個性,且用色上會比其他的風格深,通常以暗紅、深木色與棕色為主,給人沉穩低調的印象。
古人認為宇宙是大天地,人則是一個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質上是相通的,順著自然規律的一切便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的平衡。由於自古以來人們喜歡親近大自然,並把自然元素融入日常生活環境中,因此中式家居所使用的傢俱一貫都是天然的木材。
一起來看看室內設計師如何化腐朽為神奇,把農村裡的山房建築和室內空間進行規劃設計,改造成高規格的渡假村吧!
「魚樂山房」民宿座落浙江杭州的臨安太湖源,由一對農民夫婦在自有土地上經營的老牌農莊民宿。經營十多年來積累了許多好口碑,但在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漸漸難以維持營收水平,淡旺季巨大的接待量差距和較低的客源素質水準,也使夫婦倆疲於應付。
因此,他們決定對民宿的物理空間進行改造,除了期待提高盈利外,也希望為客人創造更好的度假居住體驗。
在村莊周圍的風景觀光區蓬勃發展下,旅遊業興盛得很早,村內分佈著眾多形式各異的大小農家民宿。魚樂山房在約民國2000年左右,和全國盛行的中式農家觀光民宿風格一樣:以仿青磚貼面、硬山坡屋頂、雕刻精緻的花格門窗扇..等,擁有相同的建築元素。
有別於新建築的室內設計,舊建物在改造上面臨的規劃通常較為複雜。魚樂山房所在的白沙村,位於天目群山環繞下的太湖源溪觀光區南部;是一個四層半高的龐然大物,坐南朝北、背山靠林,只透過一條省邊道路與外界相連,有如桃花源般與世隔絕。
建築物北側的坡地庭院與西側山野隔有一截水溝,經由山上匯水由下穿過涵管排入溪中,庭院北側則是一片竹林,以及鄰居使用紅磚搭建的住宅。
溪流位在民宿的東側,自北向南流淌,是太湖的主源頭之一;每逢雨季就水聲隆隆,在室內也聽得見。而對外唯一的省道被夾在民宿與溪流之間,交通繁忙的時候,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噪音干擾。
改造的第一步是重新界定民宿周邊的結構。如此大範圍的建築物卻以鬆散的結構狀態分佈,呈現一種碎片化的狀態,並與道路還有鄰居菜地、山腳野林混雜在一起,這些因素都不利建築物形成一個具備獨立主體的架構。
山水是中國人歷代都十分重視的空間元素,特別是眾多處於城市地區的江南園林。
而農莊民宿雖處山林之地,擁有壯闊的山水景觀與得天獨厚高低差地形,也是當地最具獨特性的自然資源;但車聲吵嘈的路邊、模糊的邊界、設置封閉的房型,導致青山綠水淪為民宿與周圍熙攘往來的車輛陪襯背景,除了可惜了一片值得凝視的風景,還讓人對山水「視而不見」。
室內設計師預計將「視而不見」的山水,從混沌的環境背景中過濾出來,營造成一個獨立於外部的小世界,把魚樂山房打造成與山水共舞的氛圍體驗主題民宿。
經過了室內設計師與業主夫婦完整確認後的區域界定,建立了建築物的獨立的系統性雛型:內外有別、主次有序且動靜相隔。
設計師順著原本地形的高低差,將原有的外部空間劃分為三個區塊:街道、正對主體建築的內院與坡地上的山野。最靠外的部分是民宿入口、向外道路還有停車場;作為一個進入空間內的前導空間,內院、街道與山野之間,需要明確的間隔並且動靜分區。
坡地上的內院是正對著主體建築的部分,內院與主體建築構成隱蔽的軸線,在內部形成「正觀」的觀景方向,也是塑造山居氛圍的重要角色。且順應山明水秀的斜坡地勢,山野也劃分出不同的活動區域,提供各種不同類型的休閒活動所需要的體驗空間。
民宿入口的動線從主體建築景觀面橫穿院落,嘈雜的都市噪音進入室內缺乏緩衝,難以讓空間迅速恢復山林般平靜的狀態。
室內設計師考量入屋後動線的完整性,保留原先的入口位置,將它藏於隆起的坡地與道路間一道新增的影壁牆之後。(影壁牆是漢族傳統建築中用於遮擋視線的牆壁,主要作用在於遮擋大門內外雜亂呆板的牆面和景物,美化大門的出入口,增加住宅氣勢)
這樣一來由入口進入廊架後,往階梯抬升的方向前行,不僅強化地形的抬升,還利用了上部屋頂的傾斜折射進入空間內嘈雜的車流聲;透過影壁牆、木構廊架的基座以及兩段折跑階梯中間的石塊牆,在多層過濾的阻隔後,噪音被帶進室內的問題得到相當大程度的緩解。
室內設計師將四層樓主體建築,從主入口從北側正立面轉移到建築東側山牆,由木廊架、二層獨立輔樓和主體建築圍合的三角形區域內。從階梯上來一直到山牆邊,動線出現了非正交的轉折,將陡斜的坡坎與主體建築在山牆間的偏角以動線的連續邊界作整合。
原先坡地上細碎的外部空間,也被動線切分為入口的三角院和內庭水院,各自擁有了大相逕庭的建築氣氛。三角院與內院重疊處的一條短邊界面,室內設計師設置了可以從一角窺視內部水院的橫向窗洞,定格了水院可遠觀而不可抵達的靜謐畫面。
經過三角院落後,走進建築內的走道,原本廊院的光線變得更加內斂,只餘走道內部地面反射的外部天光。靜院與動院由一條帶毛石牆的敞廊隔開,一平一坡、一靜一動、一主一次,構成了靜觀山水與漫遊山林不同的活動主題。
向右轉進接待大堂,從大堂正中向院落看去,視線豁然開朗:一片平靜的水面從大堂外簷下鋪陳開去,遠山在水岸對面三道片牆與竹林後露出雲霧繚繞的頂部,左側的長亭、右側水榭的細密均質的木格柵介面,皆在水面倒映後映襯山水景觀成為視野主題。
大廳堂前的淺水池是靜院的主體,它體現了「空」——接近無物的禪意,但溪水隆隆的聲響時刻提醒著外部現實世界真實存在著。
當現實、想像與記憶融合在一起、當山林與天空在咫尺間倒映,被映襯在池底的虛幻倒影,靜院太虛幻境的山水意境,被寧靜的一畝方塘激發出來。靜院內的動線從簷廊下方的青石平臺出發繞水面一周,進入右側茶亭中細密木格柵與傾斜屋簷建構的外廊。
在水院東西兩側的視線都被壓向水面和對岸,水岸的茶亭、敞廊與山林天空一起倒映在水中,成為畫面的主角,水準性的體量遮擋著外部的干擾,配合著平遠的山林視野,將外部的山景與內部景觀纏繞交織,而四層的主體建築則因壓低的屋簷遮擋而遲遲不能看見全貌。
各功能區雖然主動線是串聯在一起的,但室內設計師考量到隱私需求,分配場地時也順勢地形的高低作出彈性的調整。
設計師結合了擋土牆的結構需求,以層疊的小片石砌臺地化解陡坡山腳的高低差困擾,並分別設置了燒烤篝火區、溫泉泡池區…等,一些比較機動性的戶外活動、可以進行社交功能的場地。
動院的低處端較為靠近靜院敞廊的毛石牆後方,高處端則與主體建築二層半樓梯休息平臺的入口相連,而舊有的臺地高度也被精密控制著,並結合敞廊懸浮的屋面,使靜院和動院之間既有視線的聯繫,又不會在氛圍上互相影響。
在典型的風水概念中,建築和自然的界限從來不是以封閉形式去表達和詮釋,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容狀態。
因此室內設計師在改造中的另一大部分是要打開原建築封閉面,將大量山水景觀引入室內。同時又要防止外部的喧鬧干擾以及注重客房隱私,因此設計師規劃了一個茶亭造景。
茶亭幫魚樂山房與道路做了分界,內外兩側分別對應著位於建築物低處的路邊和高處動靜院。它的外介面位於道路邊高處,是山房主要的沿街面,也是旅客位於茶亭內部欣賞溪水側山景的觀景面。
因此,室內設計師設計了一個由角鋼和方木條組合而成的連續平開窗扇。在窗扇下部留有一米高的窗下牆,從外部看下部圓竹是修飾的基座的一部分,提高了基座的高度感受,視覺上則拉開了外部空間和茶亭內的距離;而從內部看山景,則有效遮蔽了車流與人景,將旖旎山光順著屋頂傾斜方向曳注室內。
從內院看細木格柵遮擋了茶亭的結構柱,純淨的細木矩陣與平整的瀝青瓦屋面,呈現出細膩有質感般的風景畫框,襯托著由上部與背後進入內院的山林景觀。從茶亭中看,這樣如織物般將內院的水色天光過濾,在地面與屋面上投射出細密的光影,水院景色宛如一場邊界模糊的夢境。
有鑒於擴大客房面積和當地法規對民宿客房數量需小於十五間的要求,且原先的房間配置內並沒有設置陽臺,要窺看風景只能透過內部一小扇的方窗。
因此,室內設計師將房間重新配置,從原結構框架向外挑出一個鋼結構區域,為每戶客房都增加了一個可以和外部景觀相互連接的陽臺。設計師在大改造時將填充的牆體全部敲開,搭配雙層保溫隔音落地玻璃門窗,藉由原有框架結構新增出陽臺,景觀與陽臺之間的距離也被拉進。
陽臺外部還增加了細木格柵,遮擋從外面直視衛生間的視線:還把陽臺結構、門窗等常規建築構件隱藏,這樣挑空的做法使陽臺構體顯得輕盈,減弱了原先給人的巨大視覺體量,而平面大幅度地變動使人在衛生間內也能將景色一覽無遺。
餐廳部分的隔牆全部拆除,形成了朝向後山的多跨連續空間,結合外部廚房的屋頂露臺,室內設計師為原山房的特色餐飲提供了同樣具有山林景觀的獨立空間。頂層走廊西端的原前後四間客房合併為有三個陽臺、三面山景的客房套間。
原先的二樓用餐包廂,在改造後被設計為一個獨立的溪景客房,室內設計師再次重複利用了原建築上舊建材;將客戶夫婦所有在各個時期陸續製作、設不得丟棄的老雕花木門窗扇經過保養處理後,在房內排列組合佈置成幕牆。
不同時期製作的木門窗扇在空間排序的佈置上形成明顯的色差,拼貼在一起後出現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錯置。它在溪水觀景面形成陽臺如巨石中的洞口,構成了沿著省道面最具識別性的形式,從陽臺望出去時便有一種山中觀山水的意境。
室內設計師移除作為雜物儲藏的閣樓,和影響到屋面簷口高度的整層平屋面。原本被縮短端部的柱子透過鋼結構加高,根據客房的位置重新設置鋼結構平屋面,在靠近山體的西南角背側兩間客房設置屋頂上的loft房型,更進一步豐富客房的類型。
經由建築物重新界定、動線的修改與改造內部結構平面,視而不見的山水也被重新看見;建築物融入環境成為了與山水共生的一部分,某種意義上也是再次「重建」。
魚樂山房的改造從開始設計到建成後的正式運營,歷時兩年有餘,遠超過當初預計的一年。
在正式運營半年後對民宿進行回訪,得知臨安地區民宿業整體大環境不佳的情況下,改建後的入住率雖然比預想低,但由於客房價格和餐飲特色,整體的收入水準和以往相比是大幅提升的;價位的提升與顧客水準反應也成了正比,連帶也提升了業主夫婦的生活品質。
魚樂山房讓室內設計師在對鄉村條件下,非專業建設項目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與教訓,也了解到室內設計的價值並非只有交易。
回顧這些很多時候都瀕臨實施不下去邊緣的過程:在沒有專業營造商統籌介入的狀態下,業主和室內設計師互相信任,一起解決了工地上的施工錯誤、材料替換、現場構造變化等問題。
設計師也充分利用身邊的資源,為這個案件爭取了許多設計、材料、施工、後期陳設等有利條件,最終完成度大概有70%左右,是非常幸運的結果。